遇見“曉”朋友:探風筝由來,制夏之紙鸢

發布時間:2023-05-30浏覽次數:10


學習風筝文化,築夢非遺傳承。2023526日,我院南馬微芒志願服務隊走進兆園社區的南京曉莊學院第一實驗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21級博士生周亦垚講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以《風筝的故事》為題的精彩課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22級碩士生章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2級碩士生陳巧馨擔任本次課程的助教。



 “天上一隻鳥,用線拴得牢。喜愛微風吹,害怕大雨澆。”周亦垚講師以一則謎語導入今天課程的主題——風筝。從墨子因戰争需要發明木質風筝“木鹞”,到魯班發明“木鵲”,再到造紙術興起,坊間人民發明“紙鸢”,風筝逐漸從戰場飛入尋常百姓家,周亦垚講師将風筝誕生過程娓娓道來,在此過程中同學們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風筝為什麼能飛起來?”問題一抛出,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想要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因為風把風筝吹起來”、“因為風筝很輕所以可以飛起來”、“因為我跑得快”同學們用樸素的語言道出了大道理,周亦垚講師結合同學們的發言用四個力總結了風筝起飛的原理,風筝是在風力、牽引力、抗力和揚力的對抗作用下,才得以保持在空中的平衡。了解了原理後,周亦垚講師便從季節與天氣、場地、放收風筝的方法三方面回答了“怎樣才能讓風筝飛上天”這一問題,同時,周亦垚講師也貼心的向同學們展示了放風筝的注意事項。



接着,周亦垚講師從軍事、通訊、科學、文化四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風筝的貢獻,特别是在文化貢獻方面,濰坊風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風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周亦垚講師号召同學們要學習風筝文化,傳承非遺文化,多多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匠人精神。理論講解的最後,周亦垚講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回顧了整節課程,幫助同學們加深了記憶。



最後,來到了同學們最期待的制作環節,折紙、剪裁、鑽孔、穿線一氣呵成,周亦垚講師向同學展示了風筝制作的整個過程。同學們按照步驟開始制作,“小尾巴放長一些”、“小孔鑽上面一些”在周亦垚講師的悉心教導下,一隻隻或是有着小彩虹圖案,或是畫着小蝴蝶圖樣的簡易版風筝誕生在同學們手中。“飛起來咯!”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在教室外實驗他的作品,即使雨天也澆不滅他們滿滿的熱情。



中華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曆史,而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曆史最好的見證,承載着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風筝及其制作從曆史中來,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南馬微芒志願服務隊讓風筝飛進校園,飛進同學們的心裡,讓其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領略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未來,南馬微芒志願服務隊會繼續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傳播者,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同學們身邊。


(供稿: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微芒志願服務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