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仲英道德講堂第四期主題講座在我校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南京圖書館館長、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哲學系教授徐小躍以“說仁義”為題作精彩報告,為在場師生闡述中國儒家學派核心思想“仁和義”的深厚内涵。本次講座由美國唐仲英基金會、伟德官网地址多少中華傳統道德傳播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我校伟德官网地址多少陳繼紅教授主持本次講座。
現場
徐小躍教授指出,從古至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家學派的影響,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學派。他引用《漢書·藝文志》中“儒家者流……遊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的說法,提出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義、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不外乎仁和義的觀點。
那麼,何為“仁義”?徐小躍教授化抽象為具體,狀無形為有形,首先從“仁”的本意開始講解。他表示,按照古代的寫法,“仁”字“從生從心”、“從屍從二”,“從屍從二”這一寫法運用周易符号中的陰爻和陽爻,精妙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陰陽調和的觀念。他将“仁”解讀為“所有作為主體的人和一切對象形成關系的總體性的範疇”,指出這種關系包括了人與神、與自然、與自我的關系。徐小躍教授介紹了“仁”的内涵在曆代的演變并表示,不同時期的儒學家對“仁”所作的诠釋和闡發逐漸形成了意蘊豐厚的思想資源。
徐小躍教授說“仁義”
徐小躍教授循序漸進,以孔子“仁即愛”、“仁者愛人”的深厚思想為基礎提出了“忠”和“恕”的概念。他以《論語》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例,認為“為人謀”表現了給予和尊重,是“忠”的一種體現;而《論語》記載孔子回答子貢請教哪種道德可以終身奉行,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應了“恕”的内涵。徐小躍教授繼而指出,隻有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恕”的寬容情懷來面對多元化的世界,做到有心、有情、給予、尊重、寬容、分享,才能達到道德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淨化。講座最後,徐小躍教授重提了“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這“十德”的概念,總結了“仁愛”的核心要義并表示,中國傳統道德應該落實在淨化心性、變化氣質、成就道德、成長生命這些道德意識、生命意識方面。
據悉,仲英道德講堂第五期主題講座将于11月1日繼續舉行,由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東南大學教授樊和平教授擔任主講,主題是“我們,如何在一起”。“仲英道德講堂與中華道德傳播研究工程”項目将繼續組織師資骨幹培訓,開展大學生、研究生進社區、進校園等多項活動,結合中華傳統美德,全方位、多視角進行道德講堂的系列演講、師資培訓、學術研究、國際會議等多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