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陳繼紅教授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了她的新作《從“契約”事件看儒家的誠信之辨》。該文以儒家内部關于若幹契約事件的評述作為一條線索,試圖在某種程度上回應外界對儒家誠信的質疑和批評。在儒家關于以管仲為中心的兩個契約事件的解讀中,貫穿着一個隐含的思路:“大信”“小信”之辨,由此可知儒家關于誠信限度的規定具有複雜的情況,而契約内含義務是其主因。在儒家關于另一類契約事件——“要盟”的相關評述中,暗含着一條由“誠”而“信”的價值路徑。由此深究下去,有助于重新理解儒家“誠”“信”之辨的曆史邏輯。儒家關于“諱隐”的思路,則包涵了“信”“禮”之間的張力。通過以上同情之理解,儒家誠信與現代誠信的内在關系才能獲得有效溝通和恰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