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速遞: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

發布時間:2014-12-01浏覽次數:1386

       2014年7月,張異賓教授的新作《回到海德爾格》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本書是作者在構境論語境中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學術重構。其獨特之處,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爾内心本真居有的質樸性本有之思與作為現實學術場中概念化存在論透視之間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構境。後者,是海德格爾一生公開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學”,而前者,則是被他精心隐匿起來的“絕棄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區分了海德格爾文本學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現性文本、現身性文本和神秘文本,從而重構了從青年海德格爾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學術大他者的外部學術話語構境,最終通達海德格爾隐匿起來的棄讓存有的本有哲學思想。同時,作者也特别關注了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關聯的可能空間建構,以及本有之思與構境論的思想鍊接。

目錄


導論 海德格爾的學術場境故事
第一節 海德格爾學術思想文本中的“怎樣”(Wie)
第二節 海德格爾說海德格爾
第三節 探索海德格爾之路中的迷失和可能的光亮
第四節 一個外部定性描述的曆史線索

第一卷 走向存在之途:青年海德格爾的學術開端
第一章 聖性山民之子的“靈魂分裂”
第一節 青年海德格爾被抛于世中的無奈之境
第二節 早期學術緣起中的複雜構境點
附文:狄爾泰與他的曆史解釋學
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時期中的學術思想
第一節 作為發生事件(Ereignis)的生命體驗
第二節 構形與構序:現象學表象的秘密
第三節 此在的到場:雅斯貝爾斯人學的解構
第三章 生活現象學:沒有亞裡士多德的亞裡士多德研究
第一節 活頁:弱表現背後的強表現構境層
第二節 對哲學史與哲學的現象學先行追問
第三節 實際生活:在關涉性世界之中在此存在
第四節 悲情的雙曲線:關系意義中的生活廢墟
第五節 壞的意向性:此岸世界的灰暗生存
第四章 《那托普報告》:青年海德格爾第一次重要的學術表現
第一節 “何所向”:曆史性解釋的基始性構境
第二節 交道性世界:生命此在關涉活動中建構的環顧場域
第三節 交道性世界中的生命沉淪及反向運動之可能
第四節 本體論向存在論的拆解性轉換
第五節 亞裡士多德思想的拆解式思想構境
第六節 亞裡士多德文本的現象學闡釋
第五章 “人”與此在:實際性的解釋學
第一節 對象性本體論之解構
第二節 實際性的解釋學
第三節 “人”與實際性此在的常人化夷平
第四節 “今日之今日的被解釋狀态”
第五節 此在在其當下性中的解釋道路
第六節 實際性解釋學的現象學道路
第七節 實際生命:此在是一個在世界中的存在
第八節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
第九節 交道性操持:世界最後的遭遇特征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