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短情長,家書萬金
無數英烈信仰至上,對黨忠誠,舍生為民
在潮濕陰暗的監獄中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寫下了一封封感人的家書
叙述家事、寄寓親情
更用鮮血與生命書寫着革命者的信念與豪情
撫今追昔,鈎沉史海
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
聆聽革命烈士們真心獨白
感受穿透人心的振奮力量
1
吳光田:“我隻是為了革命犧牲,餘死亦情願”
1927 年3月11日下午,東南大學浴室旁擲下炸彈一枚,校内氣氛緊張,人們惴惴不安。東南大學學生高漲的革命熱情,早已為反動軍閥褚玉璞所竊聞。12日午後,吳光田書寫此信,望父母不要擔心自己,同時慰問家中瑣事。
視頻1
誦讀人:徐政田
在讨論黨日活動主題時,我們頭腦中便想到了“家書”,于是便确定通過誦讀家書并以視頻方式呈現的形式作為本次黨日活動的主要内容。視頻拍攝的最大難點在于家書前的導入,其次就是家書所搭配鏡頭的拍攝、設計與剪輯。克服困難後,我們最後呈現的效果還不錯。在他的家書中,我不僅可以體察他們的基本生活與情感,他身上所具有的家國情懷與偉大的革命精神也躍然紙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時指出:“雨花英烈的事迹,展示了共産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我們便要實踐這種精神。通過一封封家書,我們便可以深入烈士内心與曆史細節,于字句之間身臨其境,感受曆史的動容,而後做一個奮發有為的青年。
2
孫曉梅:“我是一個有理智和勇氣的青年”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由于國民黨的挑唆和造謠,社會上流傳着很多對新四軍的流言。孫曉梅面對母親要求自己離開革命以伍、回家與原丈夫重歸于好的勸誡,毅然回信申明自己的堅定主張:“我不會被人家利用和愚弄,我有我的人生目标、理想前途,我絕不會讓自己盲目的陷人黑暗的深淵裡去。”
視頻2
誦讀人:張蝶
我常想,除卻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曆史畫面,那些生活在戰火紛飛年代的革命英烈們在堅毅頑強外表下會有着怎樣澎湃的内心?烈士家書,字裡行間,記錄的都是最為真實的情感袒露瞬間。從尋常家信中往往能夠窺見革命英烈們真摯情感與肺腑之言。我選取的這封家書,是孫曉梅烈士告訴母親自己對追求理想有着堅定選擇,這也讓我看到了這些革命烈士有着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但更有超越普通人的責任擔當,讀來情真意切,催人奮進。視頻拍攝過程中我也反複琢磨要如何诠釋好這封家書,我在誦讀時一度隻顧着抒發出毅然決絕、視死如歸感。于是我向黨支書唐钰同學請教,她的一番話讓我醍醐灌頂:“你要将自己真真正正代入到這個角色本身,試想你即将寄出這封執意向前、尋找光明的信,而你的媽媽将會一直為你擔驚受怕,你會如何訴說”。聽此,我頓感酸澀,不是滋味,找了個教室獨自錄制數次終于完成。此外,徐政田同學與我一同完成了視頻的設計、拍攝和後期剪輯,其他三名小夥伴通力配合,使團隊作品最終得以完成,我感到非常幸運。
3
成贻賓:“認清目标,一點一滴埋頭苦幹”
這是1944年成贻賓同志寫給自己未婚妻彭毓芬的一封信。寫這封信的時候,他正在南京模範中學讀書,年僅17歲。在短暫的假期裡,經過一番深入思考,他與心愛的未婚妻分享了自己拟定的“新生十大信條”,立志“自我革命”,追求“新生”。
視頻3
誦讀人:史善聰
選擇成贻賓寫給未婚妻的這封家書,是因為被成贻賓書信中炙熱的理想和家國情懷所感動。在這封成贻賓稱為“甜蜜的信”裡,沒有卿卿我我,有的是一位青年學子面向未來“自我革命”、奮發向上的誓言。成贻賓生逢亂世,親眼目睹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字裡行間,我們能夠感受到,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強烈家國情懷的文化青年。熱血在胸腔裡沸騰,激情燃燒着青春,他思考自己要肩負什麼樣的使命,應該如何豐富和完善自我,以及青年人需要具備怎樣的操守和品行,怎麼走好前方的道路等等,成贻賓都有着陽光自信且不乏務實的思考。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們同樣需要思索的,我們已經迎來了成贻賓所期待的每個孩子都能受教育的時代,如成贻賓所言,我們要做到的是“不腐化、不堕落、認清目标,一點一滴埋頭苦幹,勝利在向我們招手,光明就在明天!”
4
鄧中夏:“每天應常學習不可偷懶”
此信寫于1933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鄧中夏的妻子夏明不幸被捕,囚禁于上海法租界監獄。信中妹妹指的便是夏明。夏明被捕後,為了不讓敵人得知鄧中夏的蹤迹,一度拒絕任何探監者,直到半年後,鄧中夏才探明妻子的下落,于是書寫此信。
視頻4
誦讀人:萬素軍
在鄧中夏寫給獄中妻子的這封信中,沒有轟轟烈烈的革命誓言,也沒有你侬我侬的甜言蜜語,他平淡、樸實,卻飽含深情,字裡行間都透露着對妻子的擔憂和關心。他勸導妻子要利用好獄中的時光好好學習,把牢獄當成研究室來用,還調侃說在這期間一定可以把英文學好。這種面對困難從容不迫的态度和積極、樂觀的革命心态讓我深受震撼。在反複揣摩、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輩們強大的精神信仰,他們堅信,光明終将會到來。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向先輩們學習,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将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整個黨日活動的籌備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經曆過主題的更換、方案的颠覆,有時也難免洩氣。但幸運的是始終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很開心能有這麼棒的一次體驗。
5
史硯芬:“我們的革命必底于成”
史硯芬的父母先後病故後,他承擔了教養弟妹的責任。在被捕後,史硯芬仍然關心弟妹的成長。他自知劊子手不會放過自己,便在獄中給弟弟妹妹寫了兩封感人肺腑的訣别信,并藏在内衣口袋裡。史硯芬就義後,家屬收殓屍體時,發現了訣别信。這便是其中的一封。
視頻5
誦讀人:丁政方
家書寄語,紙短情長。讀史硯芬英烈寫給弟弟妹妹的訣别信,能夠深刻感受到他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即使身陷囹圄仍忠誠于自己的政治選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為黨的利益舍生取義,為革命事業雖九死其猶未悔,體現了其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因為第一次出鏡,在拍攝過程中,面對鏡頭有時情感難以深入家書産生共鳴,小組成員一直鼓勵我,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試拍,争取呈現出最好的效果,在這裡也要感謝他們。
斯人已逝,珍貴家書永不褪色。品讀這一封封書信,我們仿佛回到革命歲月,見證了英烈們堅毅面孔下豐富的内在情感和個性表達。字裡行間,無論是簡單的互報平安、遙奇問候,還是遠大的政治抱負、鄭重的人生抉擇,都直抵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在硝煙散盡的今天,當我們再次聆聽這一段段寫在殘破紙張上的話語時,内心依舊為烈士們的理想信念、情操境界感動着、澎湃着。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黨員、幹部要經常“重溫革命烈士的家書”,家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厚重的曆史與文化信息,通過誦讀家書,廣大學生與黨員同志可以啟迪内心、汲取營養、堅定信念。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願廣大青年都能如先輩們一般無懼困難,奮勇前進。
(供稿:2021級碩士生第一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