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發布者:石建軍發布時間:2021-05-04浏覽次數:10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坐落于句容市城東南的茅山風景區内,是隸屬于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直屬文化事業單位,也是茅山國家5A級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全面、系統地反映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曆史的專題性紀念館,是兼具教育、收藏、研究、會議、旅遊和文創、文保等多項功能的文旅綜合體。

為保存曆史記憶,緬懷革命英烈,教育激勵後人,經江蘇省委批準,紀念館于1985年9月建成開放。1995年建成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1998年在原址基礎上翻建新館;2005年實施紀念碑二期擴建工程;2008年實施紀念館新展廳擴建工程;2019年建成開放茅山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心。全館占地245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萬米,展覽面積1.1萬平方米;由主館陳列區、國防教育區、紀念瞻仰區和茅山愛國主義活動中心4個部分組成。館藏文物、史料等1萬餘件(套)、書畫作品600餘幅和紅色圖書1萬餘冊,擁有中共七大代表證(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等70餘件三級以上珍貴革命文物。下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政治部駐地遺址、新四軍韋崗伏擊戰遺址、新四軍後方醫院遺址、新四軍修械所遺址和新四軍水壩遺址等6個省市縣級文保單位。

 陳列展覽區由前後兩座主體建築構成,展館造型别緻,雄偉壯觀。開設新四軍蘇南抗日鬥争曆史陳列館、新四軍将帥陳列館、新四軍英烈館、新四軍廉政建設史實館、新四軍先遣支隊暨韋崗戰鬥曆史陳列館等5個專題陳列以及1個臨時展覽館和1個紅色旅遊書屋;開設新四軍廉政建設網上虛拟數字展覽館和新四軍蘇南抗戰曆史網上虛拟數字展覽館。在磨盤山抗戰遺址保護區,開設了新四軍軍工曆史陳列和新四軍衛生工作曆史陳列。還結對共建句容抗日鬥争曆史陳列館、新四軍抗戰事迹專題館2個分館。

紀念瞻仰區包括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浩氣長存”牌坊、勝利廣場和陳毅粟裕銅像、新四軍小号手銅像、新四軍小号手犧牲地等紀念設施。矗立在望母山巅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将題寫碑名。“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号”奇觀被譽為“世界一絕”,成功申報為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紀錄。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列為江蘇省抗戰遺址紀念設施。在紀念館後院和紀念碑陵園還安置有王必成、江渭清、吳仲超、段煥競李珊夫婦、歐陽惠林等新四軍老首長陵墓。國防教育區陳列了已退役的飛機、坦克、大炮等大型武器。

 建館30多年來,累計接待國内外賓客3000多萬人次;現年均接待觀衆150萬人次,已與320餘家單位共建。曾接待李岚清、李瑞環、曾慶紅、吳官正、彭沖、張震、遲浩田等30多位黨、國家領導人和羅志軍、李強、婁勤儉等省部級以上領導同志,以及周克玉、萬海峰、劉源等大軍區級以上軍隊領導人。

在廣泛征集文物資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推動專項課題研究,編輯出版《新四軍與蘇南抗日根據地》等圖書;聯合攝制《韋崗伏擊戰》《風雲江南》等紀錄片;協助央視等媒體拍攝《軍号之謎》《中流砥柱》《紀振綱》等影視作品,廣泛傳播鐵軍紅色文化。

2008年起向社會全面免費開放,強化社會公共服務,全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紅色旅遊目的地。利用省市黨員幹部現場教學基地和實境課堂優勢,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深入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和各類紅色主題教育;依托茅山紅色資源,挖掘新四軍廉政文化内涵,發展紅色文化創意産業,“小兵驿站”獲評省級文創試點;着力推進茅山抗日根據地文物保護利用核心區試點建設,加強抗戰文物設施保護與利用,完善旅遊一系列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紅色文旅融合發展。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榮譽稱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衆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弘揚新四軍抗戰精神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必将在增強文化自信、築牢民族魂魄的發展道路上樹立新作為、書寫新篇章。


Baidu
sogou